从来没有年度总结的习惯,今年也没有这个打算,不过过年期间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思索的时候发现,虽然是平平淡淡的一年,但是自己的一些观念看法居然和之前已经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其中一些变化是逐渐的,一些变化是突然的,只有当你回头的时候,你才清楚自己走了有多远。
我从 2022 年差不多 6 月份转岗到了新团队,在刚到新团队的时间里,因为还不太熟悉业务,我被分配做一些重构和性能优化的工作,这些工作没有明确的时限要求,也不用和他人协作。我在原来的团队里就做过一些性能优化的工作,可以把原来的一些方案运用过来,所以在 2022 年的那段时间里,工作是比较轻松和愉快的。新团队的项目要比我原来的项目要复杂的多,即使遇到一些困难,我也一直抱着学习的心态。
到了 2023 年,公司不断号召“去肥增瘦”,整个团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团队的领导人几个月就要变动一次,幸运的是项目还算比较被重视,倒是一直没有裁员,反而多了几个名额。在整个公司“去肥增瘦”的形势下,团队的目标开始越来越高,大家开始都忙着做各种业务,以及如何将各种业务做的“漂亮”。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感觉到这里不太适合自己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萌生了离开的念头呢?大概是从五、六月份吧,那时团队的小组长给我分配一项任务,设计一个分布式限流器,可以根据用户优先级来控制,还带有自适应调节的功能。当时我觉得非常离谱,这其中的哪一个功能实现起来都不容易,更不要说一起都实现。任务也就给了几个星期,我最终实现了一个简单的分布式限流器,带上了优先级控制的功能,我查阅了一些自适应限流的资料,发现这些只应用在一些非常简单的场景下,作用有限,于是就没有做。结果我的方案被组长打回,要求必须加上自适应限流。我争论如果要真的起作用需要采集更多的信息并测试不同信息的作用,而这会让方案异常复杂,无法在现有期限内完成。组长则不断说,你这样太简单了,不够 sexy。你来我们组也是希望升职吧,你知道我当年是怎么升上来的吗?你只是把任务完成是没有用的,必须做出花样来。不过我当时听到这些之后,就对自己的升职不报任何希望了。
不过我现在明白当初组长对我说的那些话的意思,你不用关心自己做的东西是不是真的有用,你只需要把它最低限度的做出来,然后想方设法加各种东西让它变得漂亮,最后设计几个测试证明作用,剩下的只要不连累影响现有功能就好,上线之后谁会真的关注这些呢?就算将来发现完全没有用,这里早就不是你来负责了。而你则把这些写进当年的绩效里,奖金是立刻到手了的。
在这之后,我就开始不断协助他人来赶各种业务,我对自己技术觉得还可以,不担心自己会得到差绩效,同样我也明白自己不会有什么好绩效。但是每次想到做的那个限流器,我都会觉得自己还是老老实实搬砖吧。到了 10 月份的时候,我开始越来越怀疑自己继续待在这里的意义,领导仍然在不断地变动。空降的新领导带了一些人过来,一些办公室政治的东西也开始出现,我自己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那时我已经做好了跳槽的打算,当时在不断地纠结未来要如何打算,不过之前一个念头突然闪现,为什么不休息一下呢?为什么我就必须要一刻不停的为工作考虑呢?于是直接提出了离职,彻底和工作告别一下。
从现在来看,我很感激之前自己做的决定。相比外在,我一直更重视内在的自我,在离职的这段时间里,我对自己和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知。我了解了自己之前为何如此的焦虑。焦虑是因为我没有目标,而没有目标则是因为我不肯面对现实。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好吃的,好玩的,亲密关系,令人羡慕的名声或财富,无止境的知识?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答案,这些都来自人对世界的认识,然后人为了得到幸福,就以此作为信念,活在自己的这个世界中。然而如果停止对世界的认知,内心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相差越来越大,你基于信念不断努力但似乎没什么效果,便开始越来越苛责自己,越来越焦虑。人为了幸福而活,但不能将幸福作为目标。
这一年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家庭关系的变化,以及我对此的一些思考。2022 年末奶奶身体突然不行,请假回去带奶奶看病时,她一个人已经无法走路,需要两个人搀扶着才能走。好在去医院诊断,吃了几天药后身体好转了。不过过年后一个亲戚和我说母亲身体也有问题,母亲怕担心没有告诉我。其实之前电话有几次母亲说她在吃药,不过我没有在意。我当时觉得非常的可悲,因为母亲在外打工如此辛苦,但是最后得到的却是这些,这样的意义是什么?我当时劝母亲不要再出去了,先去检查身体,有病的话先看好病再说。所幸没什么大问题,母亲待在家里了半年,随后又外出打工了。我劝了几次,随后我发现自己改变不了这一切,母亲在老家找不到什么工作,种地比打工还要辛苦并且收入更低。
在得知奶奶和母亲生病后,我越来越怀疑父母之前的那种生活方式是否是正确的,他们似乎没有自己的目标,只知道打工挣钱,然后把所有都寄托给下一代上,给下一代的目标就是尽快结婚生子,然后继续将希望寄托给下一代上。他们真的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吗?我清楚是有的,但是他们清楚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希望或者精力去做其他事情了。我也开始坚定自己的想法,我以后一定不会为孩子如此付出,因为我知道要求另一个人完全按照你的想法生活完全是奢望,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不能寄托在他人身上。
我开始慢慢感受到,我必须开始承担一些东西。奶奶在家里唯一的娱乐就是和几个熟人的打牌,父亲为此不断地和她争吵。因为从小贫困的生活,父亲在生活上及其吝啬,并且鄙视一切娱乐行为。他之前一直怂恿奶奶种一些菜,或者在家放羊,直到奶奶腿脚实在不行才作罢。而打牌这种行为,还会赌一些钱,对他更是不可接受的。家里不清楚为此吵了多少次。说起来有点可笑,父亲没怎么打过牌,只知道会赌钱,于是老是恐惧着奶奶把家里的钱都输掉。父亲给奶奶生活费的时候,每次都要按最低标准,一听说打牌就不给钱了。后来我开始每月给奶奶钱,奶奶也不再向他要钱了,家里的争吵就少了一些。家里还有一个弟弟,我弟弟上的是和我一样的高中,在生活上似乎和我之前一样窘迫,我辞职回家后,发现他的衣服已经明显不合身了,但是家里只有奶奶也无精力去关注这些,他说自己有蛀牙,家里一直没人带他去看,我带他去医院发现有 10 颗牙有问题。
我越来越感受到父母是如此的无能,我之前和父母争吵时会懊恼,父母为何不能了解自己。现在我则觉得他们哪有这个能力?他们甚至照顾不好自己。而在整个家庭中,似乎我才是最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家庭出现矛盾,需要我去解决,任何决定,我必须提出自己的意见,让他们来听从我的想法来进行。
本来在年初的时候,定了目标是读 10 本书,现在来看是完成预期了,不过读书的数量没有意义,如果你不能从这本书中得到什么,那么早点丢掉是最好的打算,否则只是浪费掉自己的时间。我在年初的时候,希望读一些心理学的书籍,来希望解决自己的焦虑,发现没有太多的帮助,心理学只是分析你心里变化和性格形成的原因,它无法回答你说这是否是正确的,这是否是应该的。比如说一个人如果相信死后会上天堂或转世为一个富人,他面对死亡会更加坦然,而如果你不相信这些你对死亡可能会更加忧虑,所以我们是否应该为了心理上的舒适而去相信宗教呢?幸运的是后面读到加缪的《西西弗神话》和《鼠疫》,让我总算可以更加坦然的面对自己,也不再会过度焦虑折磨自己。
《鼠疫》
《鼠疫》应该算今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籍,加缪算不上是一个严格的哲学家,但是他十分关注人们生活的问题,同时他非常真诚。在《鼠疫》中我最喜欢的两句话是:
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人们为它而舍弃自己之所爱。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也抛弃了我之所爱。
现在,我只知道必须该做的事,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再成为鼠疫患者,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希望找回安宁,或者在找不到安宁时,平静地死去。
第一句话是里厄在回答朗贝尔,关于自己为什么不去陪自己生病的妻子,而坚持在城中和鼠疫抗争的回答。加缪清楚每个人为了幸福而活着,人生其实没有什么确定的意义,然而我们必须去面对现实,坚持自己的责任,无论最终是否幸福,我们才能找到最终的安宁。
《西西弗神话》
《西西弗神话》系统性的阐述了加缪的荒诞哲学观,如果你读过《鼠疫》后对加缪的一些思想感兴趣,那么这本是非常合适的。加缪认为人生是荒诞的,“荒诞正是是清醒的理性对其局限的确认”。以人类有限的理性去认识世界,我们认识的越多,未知的就越多,这是一个矛盾,而人对矛盾的认识便产生了荒诞。这种荒诞充满着整个人生,只是在于你是否能够认识到。为了认识到荒诞,我们必须清醒的面对现实,在认识到荒诞之后,日复一日,向荒诞不断反抗,向永恒抗争。“我反抗,故我们存在”
《群魔》
《群魔》的创作有一定的时代背景,陀思妥耶夫斯基本身的观点也有一些偏激,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性的刻画非常真实,他是一个敢于将人内心最丑恶的东西剖析出来,他的书中充满着人物的各种心里描写,以及大量的对话,对人物的刻画简直入木三分,缺点是读起来稍微有点啰嗦,不过还是强烈推荐。
今年的电影基本没有什么喜欢的,不过有一部电影恰好对上的电波,强烈推荐一下。
《宇宙探索编辑部》
可以说这是我今年最喜欢的电影,我觉得好的电影需要有一些形而上的内容,在观影后可以带给观众一些人生的思考。这部电影做的很好,其中的人物的行为似乎都非常荒诞,荒诞的背后是冰冷的现实和理想与热爱的矛盾,电影披上了一层幻想色彩,使得整个故事浪漫化,但是在幻想之后,我们总归是要面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