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蜘蛛之丝》的故事

《蜘蛛之丝》是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流传度极高,在日本多次选入中学教科书,在台湾也被个出版社选入高级中学或高级职校的教科书,许多文学或者影视作品,在关于善恶的讨论中也经常会提及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并非是芥川原创, 其来源美国作家、宗教研究家保罗卡斯的《因果:佛教伦理的故事》,芥川隐去了一些说理的部分,加入更多的细节和心里描写,将故事的重心放在人身上。

芥川中《蜘蛛之丝》梗概:

一日释迦佛祖在极乐净土漫步,透过池边荷花的间隙看到了池下地狱中的景象。一个叫犍陀多的男人正在地狱中受折磨,那人是一个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大盗,但是也做过一件善事。一次在密林中犍陀多发现脚下的一只蜘蛛,觉得蜘蛛也是一个生命,放了蜘蛛一条生路。

佛祖捏过一缕蛛丝放入地狱中,希望救他以作果报。犍陀多发现了头顶的的蛛丝于是拼命向上爬。爬到一半犍陀多停下休息时,发现下面也有很多人顺着蛛丝向上爬,他向下面的人大骂,这时蛛丝断掉,他又跌回地狱中。

始终看着这一切的释迦感到悲悯,但又开始漫步。池中的莲花不受影响,金色的花蕊中不断散发着阵阵清香。

《因果的小车》中的《蜘蛛丝》梗概:

僧人般多伽对摩唐诃童多讲了《蛛丝》这个故事,想要劝说他放弃我执的妄念。

摩唐诃童多作恶多端,在濒死之际,对自己的行为开始忏悔。僧人般多伽一边为摩唐诃童多清洗伤口,一边对摩唐诃童多进行说法,告诉他救济之路。僧人说“不管是什么人,都能够被救赎,所以不要失望。回归真正的宗教,放弃我执的妄念,远离一切的情感、罪恶的欲望,就能够得到圆满”,然后就举了救助键陀多的例子。

犍陀多是一个大盗贼,他对所做的事没有任何悔改之意,死后落人地狱。过了很多年,在地狱承受无法想象的痛苦,也不能从凄惨的状态中逃脱出来。那时正值佛陀现世,晋升到大觉的位置。这是空前绝后的大喜事,佛陀的光芒甚至照到了地狱的最底层。一缕光线照到了犍陀多

他们的身上,他们高兴地无法表达。这时,犍陀多大叫“大慈大悲的佛陀啊!请您怜悯我,救救我吧!虽然我犯下了错误,但并不是不想走正道。但是,无论怎样做,也无法摆脱这里的苦难”。佛陀说到“犍陀多啊!你曾做过什么仁爱之事吗?如果有的话,就给你一次机会。但是,你是因为犯罪而受苦难,从此以后,如果不放弃所有的我执,洗掉贪嗔痴三毒的话,就永无摆脱之日”。

犍陀多听了佛陀的话后,沉默不语。但是,佛陀知道他曾在穿过森林的时候,救过一只 蛛,所以向地狱深处垂下了一缕蝴蛛丝,说道“请顺着这根 蛛丝爬上来吧”。犍陀多便顺着蝴蛛丝往上爬,中途往下一看,发现下面也有很多人顺着蝴蛛丝往上爬。他心里想着“这根又细又弱的蜿蛛丝会在中途断掉吧”,心里开始乱起来,便喊道“放开这跟蛛丝,这是我的!”刚说出口,蝴蛛丝就断了,犍陀多又回到了原来的地狱。

然后,僧人说“我执的妄念还在犍陀多的心里。他想回归正道的一瞬间的想法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这他自己并不知道。地狱是我执的一个名字,只有涅槃才是正道的归宿”。快要死去的摩唐诃童多悄悄的说“请给我一根蝴蛛丝吧。我要靠自己的努力,从地狱逃出来”。

对比

在原故事中,重要主要在佛教说理的部分,故事是用来强调佛教中因果报应,人人皆有慈悲之心,放弃我执脱离苦海等思想。 而芥川的版本中略去了原来故事中说理的部分,同时佛陀和犍陀多没有了直接对话,佛祖说的放弃我执才能逃脱逃脱地狱也被删去, 犍陀多因为一丝慈悲之心获得一次机会,又因自私丧失了机会。

芥川并不信教,他对人性充满着怀疑,这在他的一些小说中,例如《罗生门》、《竹林中》都有体现,人们在选择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自己, 其次才是这件事的道德。芥川在这篇故事中太克制了,没有做出什么评判,不过在芥川的另一篇小说《南京的基督》中,我认为可以反映芥川对于宗教和拯救的一些看法。

在《南京的基督》故事中,一个妓女染上了梅毒,朋友对她说,染给别人便能痊愈,她天性善良又信仰基督,无论如何也不愿做这种事, 不过一次误将一名好色的外国人认为是基督,半推半就和外国人上了床。她的病好了,认为是基督拯救了自己,实际对方只是个好色之徒,被染病不久死了。

在芥川看来,也许宗教所宣扬的拯救只是一个骗局,人内心真正的善良才是获救的希望。那么再来看《蜘蛛之丝》这个故事,犍陀多怎么可能因为一时的善念就被拯救了, 那蜘蛛丝不像是拯救,更像是一个危险的诱惑,爬上去只是为了摔得更狠。真正的获得拯救的方法并不来自那极乐净土,而是在这此间地狱之中。

若是怀着真正的善心,不再把自己周围当做地狱, 只想着逃脱,不再把自己周围的人当做恶鬼,互相为敌,不需要蛛丝,也可以获得拯救。

补充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也讲了一个和《蜘蛛之丝》类似的故事《一个葱头》,用来表现基督的伟大,不同的宗教也许都有着许多共同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