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读加缪的《反抗者》的时候,就已经了解了《群魔》这部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加缪利用到了其中的一些人物来阐述自己的荒诞哲学。其中列举到的一些人物在读《反抗者》的时候就觉得非常有意思,然后在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候,大多数人的推荐都是《群魔》,于是就开始读这部作品了。
在读这部作品之前,已经对整个故事有了一些了解,这本书的流行以及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也许和故事相关的真实事件以及其特殊的社会时期有一定关系,不过现在我对于那些政治社会相关的没有太大兴趣,我更感兴趣的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虚无主义如何走向毁灭。
其中代表着从虚无主义走向毁灭的两个人物,无疑是书中的基里洛夫和斯塔夫罗金,这也是书中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两个人物,书中的其他人物都在为了一些东西而挣扎,在那时看上去珍贵东西,在如今看来似乎已经没什么价值,而基里洛夫和斯塔夫罗金似乎超越了这些,完全和其他人分隔开,然而在虚无的困顿中,最终走向了毁灭。
首先是基里洛夫,他可以认为是沙托夫的对立面,沙托夫认为上帝存在,而基里洛夫对上帝的态度是“人为了活下去而不去自杀,想来想去想出了上帝”,因此基里洛夫否定上帝的存在,但在否定了上帝后,人要去依靠什么呢?“如果上帝存在,那么一切意志都是上帝的意志。他则不能违背上帝的意志。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一些意志都是他的意志,他可以为所欲为”,上帝没有了,人自己的自由意志掌管了一切。如何证明这一些都是自己的意志?而最佳的方法就是自杀。这听起来非常的荒谬,为什么呢?因为这实际上是在用上帝的理论来反对上帝,基里洛夫并没有抛弃上帝,他是自己成为了上帝。“我神性的标致就是能够为所欲为”,为了成为“人神”,他必须做一件超越人的事情,也就纯粹自我意志的自杀来做到这一点。
在否定了上帝之后,却并没有否定神,希望自己取而代之成为新的神,但作为一个人,因此走向毁灭不就是自然而然的吗?
斯塔夫罗金比基里洛夫更进了一步,他不信神,也不信自己,可以说即抛弃了信仰也抛弃了理性,唯一还剩下的就是自己的意志(在任何事他都先确认自己可以控制)和本能的欲望,变成了一个可怕的野兽。在书最后的斯塔夫罗金的自白中,我们可以窥视斯塔夫罗金的内心,书中的斯塔夫罗金在此之前一直显得强大而神秘,他似乎可以做任何事,世间没有什么东西能约束他,他也可以不做任何事,他永远是自己的主人。然而在看完这份斯塔夫罗金的独白后,似乎一切都破碎了,在否定了一切后,斯塔夫罗金对于任何事情没有了判断的标准,他可以控制自己,但是生活剩下的意义只有本能的感官刺激,好与坏没有了意义,于是在自我选择中,犯下了一个又一个罪行。在最后,他向神官寻找救赎,但是一个不信上帝的人如何在上帝那里得到救赎呢?最后毁灭是唯一的结局。
陀翁在最后为了贬低斯塔夫罗金,还特意提及斯塔夫罗金的信上有很多拼写错误,极力的说明虚无主义者的堕落,但是反而使得批判的力度变得浅了。其实斯塔夫罗金对世界的态度更多是怀疑,他怀疑上帝不存在,也怀疑上帝存在,他对基里洛夫和沙托夫的态度差不多。他从未深入到对世界的认识中,只是陷入到怀疑中,然后将一些都抛弃掉了,甚至谈不上反对,从这一点上说其实沙托夫或基里洛夫对世界的认识反而都比斯塔夫罗金要更深。
陀翁在 1872 年完成了《群魔》,而十年后,尼采的《快乐的科学》中才提出了“上帝已死”的概念,陀翁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深远洞察不得不令人佩服,当然受限于时代,在后面虚无主义又经过了许多发展,“上帝”早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了。